炙文篇

首页 > 名家专栏 > 张世彦 > 著作与报道 > 炙文篇 >
壁画生产机制的异化
2011-10-13 14:56 来源:盘古艺术网

作者:张世彦

 

20世纪的前九十年,我国壁画作品的创作全过程没有一定的规范模式。但普遍的状况是,画家、建筑师和委托人之间在合作伊始,就都对合作伙伴及其事业存敬畏之心和全力支持的善意。在高度信任的氛围中,互相看重对方的专业实力,给予充分的施展空间。遇事共同协商,通情达理地解决一切疑惑和困难。大家无保留地各尽其能,从而于最终实现圆满的各得其所。因此整个社会便在80年代得到了一大批足以青史留名、垂范后世的壁画精品。

 

至90年代,中国开始进入经济转型期,建筑行业对房屋的设计和施工采取招标办法时,不加区别地简单化地把与建筑工程捆绑在一起的壁画创作也拉进这个机制之中。

 

房屋建造中,功能合理周到是最为重要的目标,它的实现和工料造价、质量检验等主要因素均可量化为说一不二的明确数字。施行社会投标的办法,或许能够得到较好的生产方案和生产承担人。但在世界范围内,建筑行业实行投标却从来不曾是唯一的操作方式,也没有被看作是最好的。世界各国常有黑幕交易下次品登台佳作流失因而引起社会大哗的案例传闻。

 

壁画创作,作为一种以审美活动为主要目标的艺术行为,是一种精神生产。艺术品的创作和鉴赏中,没有实用功能的目标,材料和工时等也难以实行定量核算,优劣评审更无法实行准确的量化。这是由于在壁画创作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因人而异的个性因素、恣肆汪洋的感情因素和出没无常的随机因素。这与批量化、理性化和规范化的工业品生产和检验,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二者的功过是非标准,几乎刚好相反。

 

以我国现行的工业生产机制中试行的办法管理艺术生产,把壁画创作当成工业品生产,便出现了对画稿实行社会竞标的作法,立足于个人钱权的得失来决定画稿的采用或废弃的作法,材料的市场价格是壁画造价主要根据的作法,对壁画创作绘制全程限期交件、要求快速完成的作法。

 

壁画竞标时,参加投标的画稿在评审过程中和定稿前,通常得不到负责任而有力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投标人必然面临着画稿可能被故意否定而其中创意却悄然流失的风险。那在画家心中是一种自家心血遭巧取豪夺、被改头换面却又无法申明澄清得到尊重和保护的苦楚。在明知自己画稿的选中机会几乎是零、最高也不过50%而经常是20%甚至10%都不到的虚妄期待中,不可能指望画家们愿意竭尽所能贡献出最佳画稿。

 

艺术评审中没有可能以检验工业产品的量化标准得到绝对无误的最佳方案稿,社会上做手脚、通关节的腐败浊流便乘虚堂皇而入。挖门子、付贿金、递条子、打电话等黑幕操作,已是见怪不怪。因而,真正能够行使决策权实行定稿的,其实是与艺术并无贯通的权势和金钱。偌大尺寸的墙面便只能落于巧布机关大做手脚者的手中,只能任由中下等的画稿占据阵脚。壁画委托人通常视艺术家是为自己打工的执笔工具,合作中颐指气使自不消说,至于偶然采取的艺术权威评审,也大多仅是用来装点门面的,鲜有人会认真对待。

 

壁画造价的主要依据是所使用材料的市场价格。铜锻壁画造价高于手绘壁画,是因为铜板比颜料贵。铜铸壁画造价高于铜锻壁画,是因为铸造消耗铜材多于锻造。在壁画创作过程中居主导地位的艺术劳动的报酬,则往往被忽略为最不重要的成分。有时套用建筑工程中设计费的百分比为壁画计酬,但因壁画全部造价总额不高,壁画创作所得之微薄,只能看作是一个象征数额。壁画家的艺术付出与所得报酬不相对应,在工作量相近时大大低于雕塑、中国画等画种,这已是积重难返的尴尬。

 

建筑和装修工程经常是接近尾期时才开始为补壁而张罗壁画。匆忙作稿子自然无法仔细推敲,草草赶活儿也只能省工省料。因此,出精品的几率必然很低。如果再有多层中间环节的盘剥,经费总额至最后绘制时已所余无多,那么,出现按酬付劳因而粗制滥造的负面结果也就在所难免。

 

壁画创作的全程中,投标竞稿、权钱定标、以料论价、匆忙交工的作法,显然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是绝无可能得到立意、表现、制作俱优而又新意盎然的壁画佳作的。上个世纪最后十年我国壁画的幅数虽然有量的剧增,几百平米的画面也动辄出现,但整体的艺术质量却未见有相应的提高。大多数壁画是在沿袭前十年建立的流行风格,而少有原创力度捎大的作品。究其缘由,生产机制的转变和异化应视为主要症结。实践结果的印证,使人们对现行做法置疑而否定。

 

这样的做法,使壁画家的主体作用在从创作到绘制的各层次中,屡屡失守而飘渺空虚得几近于无。壁画家已被边缘化为配方单一的文化快餐的匆忙制造者,艺术灵性和创作激情已荡然失落。而壁画作品也质量低下,难以成其为令人耳目一新、百读不厌的艺术品,甚至难以成其为画,只是一种可以轻易拆毁丢弃的糊墙纸而已。壁画自然也难逃被边缘化的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