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旷日持久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保持饱满昂扬又始终如一的艺术激情,是每个壁画家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与此相辅,画面的艺术经营,绘制的循序安排,人员的组织调度,都须臾离不开严密周到的理性思考,方能使艺术家的内心精华之揭示臻向至善至美。
七、走动观赏
大幅面的壁画通常装置于开阔的大空间之中。读者面对全画仅止一瞥较难领略全貌,只有边走动边观赏才能渐入佳境。
壁画家应为走动中处于不向同位置的读者随时提供多层次的观赏内容。读者由远及近、由左及右、 由低及高移动步履或视线时,画面上的视象瞬息之间更选翻新.先是整体的肩架气势,进而形象的模样姿态,更至细部的构造肌理.忽然五湖四海,忽然锅碗瓢盆。时而疏眉朗目, 时而细针密线。倾刻赤霞万里,倾刻电闪雷鸣。
读者公众走动观赏时,一面是位置改换获得了图形持续变幻的惊喜,一面是点滴印象递次累积成全画总体的领会。不断有所发现、逐渐玩味剖析的审美体验,自有别样情趣。
八、沟通流畅
壁画装置于公共环境之中,一经上墙,其位置不再改变。而非壁画则辗转于画廊、画展、博物馆、收藏地……之间,常常处于流动状态。非壁面与读者之间,是一种互相选择的关系。任何一方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接纳对方或拒绝对方。与此相反, 壁画和自己的读者之间都无法自由地互相选择对方。身份无论红男绿女、老翁稚子、汉满蒙回、赵钱孙李、儒道僧俗、仕农工商、博士学童、贵胄平民、富豪穷汉……, 观念无论激进稳健、典雅凡庸、尚古趋时……,都不可能拒绝墙上的壁画。而壁画也必须接纳所有在画前走来走去的人。其中最先观赏画稿的壁画委托人, 是壁画最重要的读者.其千钧之言足以在这次活动中兴邦丧邦。末得委托人认可,纵使案头上光华璀灿、千娇百媚, 上不了墙,终于做不成壁画。
壁画与社会公众的密切联系,可追溯至远古先民创造的岩画这种绘画艺术最古老的样式。此后,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中国至宋元,欧洲至十七世纪,才出现了愈演愈烈的艺术个人化的倾向。流传颇广的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甚至视个人艺术为艺术正宗、主流、高峰、极品。至于以个人艺术的标准去点评、遮蔽、囊括全部艺术历史者,就不免有走火入魔之嫌了。然而,在近百年认识畸变和心理障碍的世纪症候群的高浓度氛围中,世界各地如墨西哥、俄国、西欧,美国……,仍有志在沟通公众的大量壁画杰作竞相问世。公共艺术家的这种谋求沟通的信念,甚至不只指向壁画,还指向雕塑,指向多种媒介手段综合而成的新品种。
壁画做为一种公共艺术,它的职能是以艺术家的理念情感在审美、认知和教化的方面对公众施加有益影响。壁画和公众之间的沟通流畅,就是这种职能完成的前提条件。
当时当地的社会公众的关注中心、兴趣所在、期望目标,应是壁画创作选择最佳题材内容时的重要参考系。同样,当时当地的社会公众容易理解、喜闻乐见的艺术语言和风貌,也应是壁画创作确定最佳表现形态时的重要参考系。
当一些非壁画作品,以自我表现和独树创意为最高追求,而丧失了与公众之心智情绪沟通的热情和能力的时候;当另一些非壁画作品,以迎合市场需要为终极目标,而忘掉了对公众的审美情趣的方向尚肩负梳理和引导使命的时候,壁画有另外的选择。它把自己定位于,与社会公众的好恶爱憎既趋同又超前的审美追求上。
趋同,是超前之先的趋同。它促成了壁画家与社会公众之间从一顰一笑到心脾深处的共鸣。壁画十分看重的是“群我”意志的实现,因而把自己的艺术进取并入公众的审美取向之中。超前,是趋同之后的超前。它冲破了社会审美心理的定势, 创造了新的审美愉悦和享受。艺术免于老化停滞,不断向前发展,需要此种动力。既趋向又超前,要求壁画家正确扩了解社会公众审美心理之口径,要求壁画家正确把握自身的主体能动作用之尺寸。找到这二种异向因素之问的最佳交合点,使趋同和超前都在与对方的密切关连中获得最大程度的手足伸展,才是真正的大师手笔。
壁画务须与公众沟通顺畅,是壁画艺术另一个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也是壁画与非壁画之间另一个最重要的差别。在个人艺术十分活跃的大环境中, 与公众顺畅沟通的艺术目标,是壁画家万不可缺 的律已准则。无此种操守者必陷于孤高自许的失落中,甚至终于从壁画的阵脚中潰败下来也是常见的事。
壁画与非壁画之间,于观念、于操作,有着不小于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之间的差别,有着不小于古典绘画与现代绘画之间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