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映辉,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学博士
明代李日华曾在一幅墨竹图上题道:“其外刚,其中空,可以立,可以风,吾与尔从容。”[1]这传神的寥寥数语以竹喻人,道出了画家荡涤俗肠、不为利欲所曲的坚韧风骨,以及虚静空渺、平和怡然的若谷胸襟。毋庸置疑,其所传达的生命境界既寓涵了画家个人的艺术追求,更是群体意欲的呈现,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具有普遍的共性。当然,绘画境界并非只限于过去的时空,在当代中国画坛仍显示出不断生成、不断拓展的“未济”特质。伴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兴起的现代壁画大潮,许多中国艺术家凭借“笔墨当随时代”般的豪情,运用多样化的媒介材料,以改造城市生存环境为导向,以艺术善化人性为准则,为壁画生态园增添了朵朵奇葩。他们致力于传统绘画与当代创作在精神层面的贯通,并为公共艺术的发展建立了卓越的历史业绩。在这支不断锐意开拓新境的弄潮大军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世彦先生无疑是令人瞩目的突出代表。
多年来,张先生耕耘于美术学和设计艺术学两大领域。他兼擅壁画、漆画和重彩画等多个画种,注重不同学科、系统之间的互摄互动关系。凭借纸本、漆胎、纤维、石材等媒介,他既能在尺幅间展开合之势,又能在大墙上取神采之韵,吐故纳新而营构自己的作品风貌。于创作间隙,他笔耕不辍,著书立说,来阐述从艺感悟和教学心得。那些充满着炽热之情的专著、论文受到同行的肯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因材施教,倾其所能传道、授业、解惑,经他指导的中外学生,毕业后均能建业成器,成为美术事业的生力军。
张世彦先生的壁画生涯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那个年月,张先生和他的创作伙伴一起运筹帷幄,抓住少有的机遇,完成了大型镶嵌壁画《漓江之春》的构思和制作。进入七十年代末期以后,他以充沛的热情投入到壁画领域这块具有悠久传统而又充满希望的沃土中,并迎来了收获的金秋。至今已有三十余幅作品装置于世界各地。
张世彦先生的壁画世界,具有一种坦荡豁达的风骨,朴实、沉郁而又闪烁出内在的光芒。在那里,甜、俗、媚成分无从立足,尽显俊逸、健朗的气质。出于对艺术真谛的领悟,他清醒地意识到:艺术创造不能仅从潜意识、本能等层面去寻找生成依据。正像人的生命是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互摄并存的有机整体,壁画作品的孕生亦离不开集体意欲、历史传统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应基于价值和意义层面的共性。追逐“新奇”的实验,并非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反之往往容易成为滋生浅薄和浮躁的温床。因而,他徜徉于深沉和高扬的交响乐章之中,注重文化品位之高迈深远,力求绘画境界之廓然无垠。张先生曾自明心迹般地写道:“这深沉和高扬,既指绘画作品外部形态的形色及其组合,经九朽一罢而醇厚喷香,百读不厌,更指绘画作品内里涵纳的情感沁人心脾,理念直抵哲学层面,并延伸至人们心理机制之协调平衡。”[2]具有真性情、大智慧的话语点破玄机,流露出他对壁画提供人文关怀、“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的执着信念和期许之情。实际上,他的一系列优秀壁画作品,正是籍此而得以完成的。
在作品《唐人马球图》中,张世彦先生“以宇宙为襟度”,“以四时为生意”,从容中度,触处皆真,活脱脱地呈现出一片“大心”之境。他抒发古代国技之意趣,从竞赛动势中揣摩壁画的构造因素,选取开球、争夺、射门等多个瞬间,以相对对称的构图手法营造出绘画气象。左右二组争夺场面既可分别被看成一个骑手的连续击球轨迹,又可被视为黑白两组选手的群体形象。随着人马、月杖的动作起伏变转,色彩由外向内逐渐变暖,不但增强了动感,而且使画面中心顿生激情。依靠鬼斧神工般的衔接,多个时空相互摩荡,辅以疏密相间的造型、凝练率意的色彩,壁画以一脉相承的势象,发散出阴阳化合般的盎然生机。张先生对于那些有助于实现“深沉和高扬”的艺术元素,具有强烈的吸纳和消化能力。出于对汉唐艺术的悉心领悟,以及对西方画家表现手段的撷取,他在厚重的色层上运笔皴擦,凭独特的画面肌理,丰富了当代壁画艺术的表现力。整个作品仿佛一幅变体的卦象,跃动着自然节律,包含着天地精神和人间秩序,奏响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高亢赞歌。《唐人马球图》释发出“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将“深沉和高扬”的内涵从广度和阔度上不断拓展。